为厚植家国情怀,磨砺青年担当,2025年7月,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组织师生团队,深入西双版纳勐海县景真村开展主题为“语润边疆 数智传音”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此次活动紧密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时代使命,将典耀中华、诗歌鉴赏、文化传习等文化实践,与AI数字技术应用深度结合,融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与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场景。
发挥专业优势 聚焦文化传承 筑牢服务根基
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,也是沟通的桥梁。为此,实践团紧扣“推普助力乡村振兴”主题,充分发挥语言学、民俗学等学科优势,针对景真村青少年的实际需求,精准设计系列推普活动。
以“语”为舟,传承文化薪火。实践团成员化身“经传诵人”,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、深入浅出的讲解,引领村中少年走入《西游记》等古典名著的瑰丽世界与《过零丁洋》等古诗词的壮阔意境。孩子们清澈的诵读声在村中回荡,这份传统文学之美悄然浸润心田。这不仅是一次传承经典的教学活动,更是中文专业在乡土中的扎根与生长。
实践团以文学院赵江云副教授与学生共同编撰的《中国现代诗歌精选赏析》为教材,开设“行走的诗歌课堂”,与当地学生一同品读艾青《我爱这土地》,体味深植于泥土的家国情怀,解析诗歌意象与情感,将审美教育融入绿水青山之间,让师生在自然与诗歌的共鸣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。
罗阳璐 摄
融入学科前沿 探索“数字人文”实践 创新传承模式
本次实践的最大亮点,在于紧扣“数字人文”学科方向发展,将课堂建设与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新表达深度融合。推普实践团立足西双版纳丰富的民族文化土壤,运用人工智能技术,打造出带有傣族特色的数字人“阿楠”。师生团队充分发挥跨学科优势,综合运用语言学知识、文学叙事技巧、视觉艺术与AI技术,赋予“阿楠”鲜活的人格魅力与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。
“阿楠”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,向景真村的小朋友们娓娓讲述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,以及南糯山茶王树的故事。此次实践不仅实现了普通话推广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,更探索出一条技术赋能人文教育、数字形象助力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,也展现出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巨大潜力。
朵艳薇 摄
实践反哺教学 深化“新文科”建设内涵
此次暑期“三下乡”推普实践,是文学院深化“新文科”建设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宝贵契机。
成员在推普实践中,将语言学、文学、民俗学、新闻学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,锻炼了跨学科思维能力、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复杂社会文化问题的实践能力,这正是“新文科”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。同时拓展了学科服务面,探索了文学院服务国家战略的新路径和新模式,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利用数字技术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、活化民族文化方面,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方案,进一步提升了文学院相关学科的社会影响力。
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是对文学院学科特色的一次集中检验与精彩亮相。清晰地诠释了我院‘守正创新’的理念——既要深扎五千年文明沃土,赓续中华文脉;也要勇立时代潮头,拥抱智能科技,探索人文研究的全新范式与表达路径。让典籍借助AI“活”起来,让诗教回归山水“美”起来,让课堂因专业力量“强”起来,这正是文学院服务社会、赋能乡村的独特路径,更是我们的责任担当
作者: 芦杏瑶 供图: 罗阳璐 朵艳薇
来源: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
① 凡本站注明“稿件来源:中国教育在线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本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稿件来源:中国教育在线”,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。